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打造桃園新記憶:中央「認識桃園」課程與社會實踐

在台灣的開發史上,桃園發展相較比較晚,卻是近年來台灣人口發展最快的區域。同時位於台北市生活圈的最南,以及桃竹苗生活區的最北,介於兩種生活區之間,讓桃園主體文化的樣貌始終模糊不清。但事實上,桃園市具有發展文化、藝術、創意產業相當有利的潛在條件。蘇意茹(2014)分析桃園市的主要特色,例如平均人口為全台最年輕的35.86歲;擁有最豐富的族群多元文化;大學院所高達16家,大學生人數有12萬;工業區產值全台之冠,又接近機場,具有交通樞紐的角色。

人口年輕、大學生多,這些年輕人在桃園生活數年,卻對在地社會歷史文化沒有理解的機會,殊為可惜。特別是桃園地區的多元文化特色,例如:1.具有全台最多的客家人口。2.原住民人口多桃園市原住民人口目前居全台第二位,僅次於花蓮。3.新住民與移工人口多根據內政部移民署統計,截至2012年底全國新住民人口達473,144人,其中桃園縣(今桃園市)人口已達51,369人,占全國新住民人口數的10.9%。此外,桃園市新移民也具族群多元性,來自印尼、港澳地區、大陸地區、越南、菲律賓等。其中,以來自大陸地區的新住民為多數,高達32,575人。外籍移工方面,至106年8月止,桃園市產業及社福外籍勞工人數達108,410人。而勞動局專委賴世哲也指出,桃園移工人數冠全國達10.5萬人,占全桃1/20人口。移工與新住民也為桃園帶來新的表演藝術風潮。

當這些年輕、來自各地、具有多元族群背景的人群,可以在當前的桃園社會,碰撞交織成怎麼樣的經驗、互動、記憶與創新的可能,打造桃園的新記憶與想像。中央通識發展桃園學主要以兩個途徑來做:第一是發展「桃園學學群」,直接以各種主題來探討桃園各種面向的教學,最早的一門課為106-1與106-2的「認識桃園與在地社會」(吳學明老師與王俐容)規劃設計。第二個途徑為經營「社會參與學分學程」,讓同學直接進入在地社會日常生活的場域,去理解與覺知桃園的問題與現況。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王俐容
  • 創作者
    王俐容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21/03/31
  • ISBN
    978-986-5463-42-7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