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能高越嶺道東段

能高越嶺道東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能高越嶺道東段

能高越嶺道東段的一處小崩塌地,位於檜奇吊橋與五甲崩山高繞起點之間,23K里程碑附近。能高越嶺道最早原為賽德克族所建立的社路,大正3年(1914)「太魯閣戰爭」中,此一道路成為日本東西部隊攻擊太魯閣群的主要路線之一。戰爭結束後,為達到控制山地的目的,於大正6年(1917)沿著這條戰線開闢能高越嶺道路,命名為「初音奇萊橫斷道路」,為能高越嶺的舊道。大正14年(1925),因舊道東段道路海拔太高,冬季經常積雪難行,重新興築花蓮港廳和南投廳的越嶺道全線,即現今的能高越嶺道。戰後初期,國民政府為復原台灣島上電力系統,由台灣電力公司實行「東電西送」政策,在沿線建立起多座電塔,完成一條高壓輸送線,將東部多餘的電力輸送到西部,能高越嶺道成為台電的保線道路。能高越嶺道自日治時期即是非常受歡迎的登山健行路線,目前西段因天池山莊物資運送之需求而維持良好,可通行機車,而東段因台電人員撤出後,使用率較低,路況不及西段良好。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能高越嶺道東段 / 撰寫者:楊飛容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625983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4.02573
所在地-經度
121.31825
是否開放
參考資料
徐如林、楊南郡,《能高越嶺道.穿越時空之旅》(台北: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2011);杜奉賢,《能高越嶺古道調查報告》(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2010年)
撰寫者
楊飛容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