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高越嶺道東段的一處小崩塌地,位於檜奇吊橋與五甲崩山高繞起點之間,23K里程碑附近。能高越嶺道最早原為賽德克族所建立的社路,大正3年(1914)「太魯閣戰爭」中,此一道路成為日本東西部隊攻擊太魯閣群的主要路線之一。戰爭結束後,為達到控制山地的目的,於大正6年(1917)沿著這條戰線開闢能高越嶺道路,命名為「初音奇萊橫斷道路」,為能高越嶺的舊道。大正14年(1925),因舊道東段道路海拔太高,冬季經常積雪難行,重新興築花蓮港廳和南投廳的越嶺道全線,即現今的能高越嶺道。戰後初期,國民政府為復原台灣島上電力系統,由台灣電力公司實行「東電西送」政策,在沿線建立起多座電塔,完成一條高壓輸送線,將東部多餘的電力輸送到西部,能高越嶺道成為台電的保線道路。能高越嶺道自日治時期即是非常受歡迎的登山健行路線,目前西段因天池山莊物資運送之需求而維持良好,可通行機車,而東段因台電人員撤出後,使用率較低,路況不及西段良好。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