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sikau 部落傳統飲食再現紀實_芋頭粉祈納福_料理工序(二):調製芋頭粉餡料

跟Pasikau 部落傳統飲食再現紀實_芋頭粉祈納福_料理工序(二):調製芋頭粉餡料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Pasikau 部落傳統飲食再現紀實_芋頭粉祈納福_料理工序(二):調製芋頭粉餡料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Pasikau 部落傳統飲食再現紀實_芋頭粉祈納福_料理工序(二):調製芋頭粉餡料

芋頭粉祈納福,南排灣語ragrag cinavu,或簡稱cinavu(祈納福),為屏東獅子鄉新路部落排灣族以葉子包覆芋頭粉及醃肉蒸煮製成的食物,為節慶聚會時常見的傳統主食。此道傳統飲食由嫁至Pasikau部落的新路部落排灣族人Kiuwa(周翠華)再現,她表示芋頭粉祈納福中的valeng(芋頭粉醃肉)是南排灣才特有的食材與味道。此道料理總共有6道工序。

芋頭粉祈納福_料理工序(二):調製芋頭粉餡料

將芋頭粉稍微泡過水後,拌入油脂。此次使用沙拉油,但一般若選擇使用偏肥的豬肉藝可省略拌油的動作。另外再用香料調味,此次使用的是刺蔥粉。調味部份通常依自己喜好添加,完全不加亦可,單純品嚐芋頭粉與醃肉交融的原味。

祈納福在原住民族群如排灣、魯凱及卑南族的社會裡,為喜慶或聚會場合中必有的傳統食物,以葉子包著澱粉類與肉類製成,形狀類似漢人的長形粽子。雖然形狀雷同,但食材內容會隨著不同族群及地域而有各自的應用與風味,ragrag(芋頭粉)的使用,即是南排灣及魯凱族會有的特色。周翠華表示,在她的家鄉通常慶典前整個部落的婦女都會聚在一起處理幫忙包檳榔、包祈納福。而南排灣祈納福的形狀屬短胖型,傳統以包醃肉為主,另外也有包蝸牛、鹹魚、花生、猴子肉的。猴子肉以秋季最佳,無論公母皆充滿肥膘,適合作為祈納福的餡料。此外,祈納福亦有素食版本,比方以芋梗、花生、長豆等作為內餡。周翠華也因嫁到以布農族居多的Pasikau部落後,而澱粉類改以小米取代芋頭粉包覆。祈納福雖然外型統一、包覆邏輯一致,然隨時代、地域,每個家族皆各自演繹出屬於自己家族的版本。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族群與語言
建檔單位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
地點-地址
桃源村(Pasikau部落)
地點-縣市區
臺東縣
撰寫者
陳宥融、林慧珍
時間起
2019/7/23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