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在清朝時期已經是平埔族生活的地方,而毛少翁社、北投社(PATAUW)、嗄嘮別社分佈在北投地區,這一群凱達格蘭人最早經營開發台北市,為了紀念這一段歷史記憶,所以1996年3月21日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旁邊的廣場改名為凱達格蘭廣場,並且興建凱達格蘭文化館。
北投社的狩獵笵圍很大,含蓋整個大屯火山群,七星山是聖山,祖靈居住的地方。19世紀中葉北投社已限縮於內北投(約在今北投區的長安、溫泉、大同、中央、中心、清江、八仙等里)一帶,1896年伊能嘉矩調查時,北投社只剩貴子坑溪畔部分地方,區分成頂社(貴子坑溪上游)、中社(貴子坑溪中游,今國防大學附近)、與下社(貴子坑溪下游,今關渡平原)三個社群。當時最強壯的北投社,留下北投番仔厝遺址,現在受到政府保護,所以順理成章,凱達格蘭文化館座落北投。
凱達格蘭文化館於2002年11月開館,是全台第一座以原住民族文化為主體的藝術中心,每當原住民族表演活動,或者傳統手工藝DIY,帶動爆棚遊客,在台北市可以觀看原住民族表演機會不多,加上體驗原住民族織布或手藝帶來樂趣,成為該館吸引遊客拍照打卡的最佳方式。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