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德基水庫

德基水庫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影像為台灣電力公司大甲溪發電廠德基分廠,前方水壩為德基壩,由於大甲溪河川坡度陡峻,並有多處隘口,1942年(昭和17年),臺灣總督府國土局擬定「大甲溪開發事業」,計畫在大甲溪上游築堰蓄水,以達開發電力、調節洪水、提供農業灌漑和工業用水的目標。其中,電力部分由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於堰堤下游設置6處發電工事,其餘如豐原一東勢間、東勢一明治(今谷關)間及明治一佳陽間各交通設施及動力設備部分,則有國土局直接負責。然而,因日本戰敗而致計畫中斷。戰後,政府沿襲日人規劃,此電力開發計畫仍以達見為樞紐,下設達見、青山、谷關、天輪、馬鞍、和石岡等6電廠。德基壩1973年開始蓄水,為雙曲線薄型拱壩,總高180公尺,是世界十大水壩之一,壩前蓄水成一廣達592平方公里的鵝蛋形大湖,並於1974年正式發電。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德基水庫 / 撰寫者:陳威潭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619236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4.252101
所在地-經度
121.16981
是否開放
參考資料
鄭安睎,《臺灣原住民族傳統舊社與古道研究成果 2012年》(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2015年)
撰寫者
陳威潭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