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為恆春古城西門,恆春位處臺灣極南之地,恆春半島之最南端,三面環海,雖然明鄭時期以來即有屯田開墾的傳說,之後陸續亦有閩、粤籍漢人乃至平埔族群移入,與當地較早前來的排灣族斯卡羅群、恆春阿美族人混居,但遲至清末光緒年間,仍屬荒僻邊陲之地。
此與其自然環境的特性不無關係。恆春之名,源自清1874年(同治13年)時,因發生牡丹社事件,為加強防務,沈葆楨奏請開山撫番並置縣「琅嶠」一事。同治13年12月18日,沈葆楨抵琅嶠勘察城址,見「時已殘冬,麥穗、秧針黄綠相間,則內地四月間景象也」。而於《奏請琅轎築城設官摺》中,擬議城名為「恆春」,且奉旨報可後正式設縣築城,自此取代「琅嶠」成為恆春半島之統稱。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