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使鐵砧山礦場再生的儲氣窖

使鐵砧山礦場再生的儲氣窖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使鐵砧山礦場再生的儲氣窖

1962年(民國51)鐵砧山1號井鑽探成功,證實鐵砧山氣田儲聚豐富的油氣, 1965年(民國54)鐵砧山礦場成立。近年來隨著油氣耗竭,中油公司自1988年(民國77)開始,規劃逐步由生產油氣轉型為儲氣窖,油氣井設備也從採氣轉為注氣。照片為攝於1966年(民國55)的鐵砧山12號井油氣生產設備。由於國內天然氣用量持續增加,國內自產天然氣不足,必須仰賴進口液化天然氣,大規模的地下儲氣可確保市場尖離峰之用氣量,及天然氣購氣合約與安全儲存量之需求。因此,地下儲氣窖成為順利調節天然氣供需的重要資產。

鐵砧山為完整的四方圈合背斜封閉構造,儲氣層厚度足夠、深度適中,且儲氣層的蓋岩層緻密厚實,是理想的天然儲氣窖,氣田剩餘的天然氣,可成為儲氣窖運作時現成的墊底氣。鐵砧山礦場自1988年(民國77)開始規劃注氣工廠,運用3口現成生產井轉為注產氣井;1998年(民國87)擴建設備並新鑽6口注產氣井,2016年(民國95)再加鑽2口井,提升產能調節量。如今鐵砧山礦場已成為調節尖峰、離峰用氣量,以及北台灣供氣的天然氣輸運儲重要基地。由印尼與馬來西亞進口的天然氣,自永安接收站與臺中接收站向北輸運,送至鐵砧山儲氣窖貯存,而後才轉送至北部用電戶及大潭、通霄、新桃等發電廠。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