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因油氣特徵得名的錦水

因油氣特徵得名的錦水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因油氣特徵得名的錦水

錦水原稱「滾水」,為1866年(同治5)清代之當地居民邱龍章所定。據載,邱氏屋前之池塘及水田中,常有天然氣由水底以泡狀噴出水面。由於浮游在水面上,在陽光下金光閃閃,狀似沸水,終年不息,故取名為「滾水」。至今當地仍以「滾水」稱之。1907年(明治40),寶田石油株式會社取得礦權,欲在此設立礦場,地名即從「滾水」改稱「錦水」。錦水地區石油事業之開始,可溯自1886年(光緒12),錦水之地主邱阿生,擁有錦水一帶之土地,以經營製糖、製樟腦等為業。邱氐為開採石油,聘請荷蘭人在其屋前池塘邊,以人力掘井,井深約30台尺,但未見原油而作罷。

錦水天然氣之正式籌備與開發始於1905年(明治38),日本台灣總督府在苗栗二湖地區調查煤炭時,發現錦水背斜構造。1913年(大正2),寶田石油株式會社於赤崎子高區試鑽第1口井。錦水氣田曾是日治時期臺灣最重要的天然氣來源,隨著天然氣源逐漸的枯竭及礦場土地租金等問題,1988年(民國77)錦水礦場行政中心陸續遷往頭屋鄉扒仔岡新建的天然汽油廠,員工住戶外移,居民銳減至全盛時期的五分之二,礦場內承租的土地也漸次歸還原有地主,建物拆除,礦場聚落逐漸沒落。老照片拍攝於1946年(民國35),經歷日治時期開發後錦水礦場景象繁盛如地上錦繡。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因油氣特徵得名的錦水 / 撰寫者: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618811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