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改繪自1935年(昭和10)出磺坑礦山圖的交通示意圖,呈現了1930年代、日本政府為經營出磺坑的油礦產業所進行的交通佈置。出磺坑地形大多為山地與丘陵,在此背斜構造的礦場內,為因應油井開鑿與地形限制,只能以不同的設施包含臺車軌道、地軌纜車和空中纜車相互串聯。而那些交織在圖面上的線條,便刻畫出出礦坑油礦產業的發展軌跡,以及移動間的熱絡繁華。
1927年(昭和2),因天然氣產量增加和36號井大噴發,為當時的經營者日本石油株式會社帶來強大的信心,為便利鑽井相關設備的運送,遂開始陸續架設起礦場內的軌道與索條。隨著當時油井開採已由北寮附近往西南保安林、南寮的深山挺進,於是臺車軌道便沿著背斜地層稜脈的兩側一段段接起;面對地形陡峭的區域則敷設地軌式纜車,以鋼索配合捲揚設備來協助運輸動力和速度的控制;至於兩山或溪流之間,則以兩條索道掛上臺車的空中纜車作為銜接。而對外即依賴鐵線橋、橋上還鋪設了臺車軌道,架構起整個礦場內及對外完整的交通網絡與特殊景觀。直到1969年(民國58)中油專用道路開始現身,曾經的軌道索條逐一拆除而不復再見,僅留下辦公室旁唯一的地軌纜車,憑弔曾經輝煌的歷史而成了時代性的印記。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