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的磚瓦業發展甚早,清代年間便陸續有彭德滿、張近生等人來臺設立瓦窯廠,供應建築房舍之用;據日治時期的統計資料,1910年(明治43)竹南、苗栗一帶就有磚瓦製造廠40餘家,1933年(昭和8)磚瓦廠134家;臺灣光復以後,1953年(民國42)仍有一百多家磚瓦廠,從竹南、造橋、頭份、通霄、後龍、苑裡等,沿著海線都有相當多的磚瓦窯廠,其中以竹南和造橋最多。製磚最早是「登窯」(目仔窯),再演變到「八卦窯」,迄今為新穎且生產快速的「隧道窯」的機械磚廠。
1960年代(民國50年代)引入新式的八卦窯(霍夫曼窯),苗栗頭份、造橋、後龍、通霄、苑裡等鄉鎮曾擁有20餘座八卦窯,與當時的煤礦業發達息息相關,不過燃煤的汙染嚴重,1970年代(民國60年代)政府全面禁用生煤,一座座八卦窯漸漸被淘汰、拆除。後龍的鼎隆窯業所使用的八卦窯,其巨大的煙囪一度為後龍地區明顯的地標,可惜已停火20餘年,並於2009年(民國98)苗栗後龍鎮高鐵特定區徵收案中而被強制拆除,現僅煙囪以「模型」方式重建於苗栗特色館,傳統八卦磚窯眞正的功成身退,走入歷史。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