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天主堂內的殉難將士瘞骨碑的碑背,碑背隱約可見日軍罹難者的名字,現置於教堂前花園。為紀念新城事件殉難的軍警人員,明治29年(1896)12月駐守新城分遣隊一名士兵欺辱玻士林社的少女,引起族人憤慨,在通事李阿隆協助下,由赫赫斯社的頭目哈鹿那威和玻士林社頭目率領各社壯丁,將十三名日軍全數殲滅,史稱「新城事件」,也埋下了大正3年(1914)的「太魯閣戰役」的導火線,「新城事件」是日本與太魯閣族人衝突的開端,但目前遺留下來的遺跡不多。在今天「新城天主堂」的範圍内,遺留了日治時期「新城神社」的遺跡,新城事件發生後,日本政府於大正3年(1914)建造木造納骨堂,大正9年(1920)又設立「殉難將士瘞骨碑」;後於昭和12年(1937)在舊址西南側(今聖母園)以鋼筋混泥土材質建造神社。戰後,日本人返回日本,神社部分建築遭到破壞,只剩下鋼筋混泥土建造的鳥居、石燈籠及狛犬等大型設施。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