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西湖客家人發揚豆漿飲食文化

西湖客家人發揚豆漿飲食文化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西湖客家人發揚豆漿飲食文化

豆漿是山東老兵引進臺灣的飲食文化,但後來將豆漿文化發揚光大的卻是吃苦耐勞的客家人,靈魂人物是最早到臺北縣(現新北市)永和學豆漿的邱豐彩(1940年生),他被視為客家界從事豆漿產業的祖師爺。邱豐彩生於苗栗縣西湖鄉坑金獅村,舊名鴨母坑,因山多田少,主要靠耕山田、種龍眼、燒木炭與做竹篾維生,謀生不易,生活貧困,1960年(民國49)他剛退伍,在山東籍表姑丈徐萬剛的介紹下,到臺北縣永和橋下的東海豆漿店工作,跟著徐萬剛學做豆漿、燒餅、油條。

根據資深媒體人,同時也是苗栗文史工作者何來美的採訪資料:邱豐彩學做豆漿不到半年,東海豆漿店拆夥成世界與四海兩家,世界由李雲增、王應傑掌櫃;徐萬剛邀邱豐彩入股經營的則商議取名四海,意指客家人四海為家,四海之内皆兄弟。徐萬剛會邀邱豐彩入股,是見他勤奮吃苦。正因邱豐彩的勤奮,加上臺灣經濟正起飛,四海豆漿短短幾年後就開了七、八家分店。眼見豆漿產業前景看好,邱豐彩原在中油上班的二哥邱豐煥也辭職轉營豆漿店,命名為「永和豆漿店」(永和是地名不能註冊為商標,任何人皆能用),全盛時期亦有四、五家分店。豆漿店全盛時期,因缺乏員工,邱氏兄弟常回西湖家鄉,利用村民大會招工,因此有好幾年西湖國中的畢業生,不想升學者紛紛北上臺北學做豆漿,很多學生連畢業典禮也沒參加。

受邱家兄弟影響,除了西湖鄉未升學的農村子弟,甚至銅鑼、三義、公舘、苗栗等鄉市子弟想學做豆漿者,也紛紛到邱家兄弟開的豆漿店學藝。學做豆漿只要肯吃苦,很快就能出師開業,以致邱家兄弟的徒子徒孫開店的也越來越多,有的加盟四海,有的以永和為店招,亦有取名永和四海、金獅豆漿大王、世界豆漿…等店名。邱家兄弟的豆漿傳奇,在苗栗西湖傳為美談,2010年代當西湖全鄉人僅剩六、七千人,但全臺西湖人開的豆漿店却有數百家之多,跟邱氏兄弟學做豆漿的徒子徒孫也有數千人。不過,西湖人開的豆漿店遍佈全臺,但西湖鄉境內却沒有豆漿店,亦是一大傳奇。圖為台北市裡的永和豆漿招牌畫面。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西湖客家人發揚豆漿飲食文化 / 撰寫者: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Invisible&id=616409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