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金銀紙從原紙到上市完成,大約需要經過20多個步驟,前後耗時約兩個禮拜,其中許多流程在於反覆的曝曬與風乾。研究金銀紙已40年的竹南文藝工作者張益銘受訪時曾提及,金銀紙製作流程大致如下:原紙→撕紙→開紙→絞紙→鑢紙→割箔仔→累箔仔→煮糊仔→褙箔仔→曝紙→漆金藥(銀紙免漆)→曝紙→抿面仔或蓋印(壽金正面蓋印、刈金、銀紙正面免蓋印)→曝紙→累紙→累計→斬只仔→鑢紙→鹹草沾水→綁只仔→清紙面→側面打印(蓋邊印)→成品打包→運送。
金銀紙的每一部分大多有其意義。例如貼在金銀紙上的錫箔為不停槌打到已經非常薄的錫箔片,再由女工使用太白粉調製的漿糊將其裱褙到紙上,貼上錫箔就代表它成了有價值的銀兩。通常銀紙燒給冥界,金紙燒給神明,要把銀紙變金紙,流程就是抹上一層淡淡金油,讓錫箔呈現金黃色即可。製作金銀紙的原紙為竹紙,材料取得較容易,但也容易吸附水份。因此每一次的黏裱、抹金油等過程後都要曝曬,才能確保乾燥與品質。曝曬完成後的金銀紙會加以裁切讓其大小合適且工整,之後以藺草綁紮成一疊一疊,最後側邊上紅印才代表這紙錢有了「法力」可以在鬼神界之間流通。圖為女工們正進行漆金藥作業。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