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科學月刊》蔡孟利訪談(追蹤臺大醫學論文造假事件所抱持的想法)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科學月刊》蔡孟利訪談(追蹤臺大醫學論文造假事件所抱持的想法)

影音為風不動影像工場於2020年7月17日訪問蔡孟利教授的片段節錄,內容為蔡孟利擔任《科學月刊》總編輯時,追蹤臺大醫學論文造假事件所抱持的想法。蔡孟利為臺灣動物學家,曾任《科學月刊》總編輯、副總編輯,現為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教授與《科學月刊》編輯委員。

蔡孟利在訪談中表示,當「臺大醫學論文造假案」發生時,《科學月刊》內部完全贊成他對其大肆報導,前輩們甚至要召開記者會,讓更多人關注學術圈內的問題。蔡孟利笑著說:「臺灣大學的高層或公關,大概都沒想到會有一個刊物盯著他們半年。我那時候跟臺大醫學院的朋友們說,我知道如果撐一個禮拜、兩個禮拜,那事情絕不可能有任何改變。」《科學月刊》能不計較成本地報導,蔡孟利認為,《科學月刊》總編輯最大、不以讀者導向的缺點,在追蹤造假事件時發揮到淋漓盡致,也只有《科學月刊》有本錢做這件事。談到《科學月刊》的創刊精神,蔡孟利提到,他們可以沒有包袱的不用管銷售量、點閱率,純粹以是非的角度來提供社會建言。社會責任的源頭,來自於《科學月刊》創刊時的精神,他說:「《科學月刊》到現在仍秉持著當初1970年代這些前輩們年輕時的豪氣,就是希望能啟迪這個社會,以科學的精神來看事物,來處理日常事務,並將精神一直持續下去。」

《科學月刊》正式創刊於1970年1月1日,由林孝信教授為主的海外留學生以「普及科學、啟發民智」為目標,希望藉由科學教育提升國民的文化水準。2016年,《科學月刊》發刊近半個世紀,同年11月「臺大論文造假案」爆發,《科學月刊》在總編輯蔡孟利教授的帶領下,展開長達7個月的追蹤報導。《科學月刊》評論造假案期間,雜誌讀者曾發表意見,認為《科學月刊》2個月內的密集發文,窮追猛打「造假案」,是否總編輯有其私人恩怨或協助他人進行權力鬥爭?隨後,《科學月刊》在社群網絡發表〈科月處理論文造假案的公開說明〉一文,指出學術倫理在臺灣易被忽略,只因有能力評論者為科學專業人士,但臺灣學術圈狹窄,一旦失去媒體曝光度,事件可能被「關門處理」。《科學月刊》持續報導能增加輿論壓力,更能讓大眾了解其重要性。蔡孟利認為評論「臺大論文造假案」一事,如同《科學月刊》共同創辦人劉源俊教授的期許:「《科學月刊》這群人有所不為,對歷史負責;講道理,辨是非,評論不正確的觀念與政策。」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弄像傳媒服務有限公司
創作者
弄像傳媒服務有限公司、風不動影像工場有限公司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
2020/07/14
媒體類型
影片
參考資料
林照真,《台灣科學社群40年風雲:記錄六、七○年代理工知識份子與《科學月刊》》,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年。江珍賢,〈台灣七零年代科學普及與科學權威之意識型態-以《科學月刊》為分析個案〉,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7月。
時間分期
1960年代至今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