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科學月刊》廖運範訪談(臺灣從B型肝炎、SARS到Covid-19的公衛科普經驗)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科學月刊》廖運範訪談(臺灣從B型肝炎、SARS到Covid-19的公衛科普經驗)

影音為風不動影像工場於2020年9月22日訪問廖運範教授的片段節錄,內容為廖運範談及臺灣從B型肝炎、SARS到Covid-19的公衛科普經驗。廖運範為臺灣肝臟科醫師,畢生投入B型肝炎的研究,現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科學月刊》在1980年代刊出多篇關於臺灣B肝疫苗施打的文章,而廖運範亦是1986年臺灣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的重要推動者之一。

廖運範在訪談中表示,臺灣發生過多次公共衛生的大事件,起初是B型肝炎,接著是影響全國的SARS,至今日的Covid-19。多年下來,臺灣累積許多公衛經驗,讓民眾對政府的研究、政策團隊非常信任。談到當年最嚴重的SARS疫情,廖運範說:「SARS那個時候大家恐慌了一陣子,因為死亡率太高了,加上和平醫院因群聚感染而封院,高雄長庚醫院好像也發生了年輕醫師死亡的案例,整個臺灣都被疾病震撼住了。」最後,廖運範回憶,當時政府為安撫人心,衛生署邀請前任署長李明亮發表演說,再由流行病學專家陳建仁當署長,更成立專職傳染病防治單位,即是現在的疾管局。臺灣在前人建立的公衛基礎上,在Covid-19疫情嚴重的現在,才能成為世界上防疫成功的典範。

2002-2003年的SARS事件,臺灣在對抗SARS的過程中摸爬打滾,經歷346例確診、73人死亡,和平醫院強制封院,震驚全台,人心惶惶。臺灣人民在事後記取了SARS的血淚教訓,除了積極強化傳染病的防制措施,制定醫院標準操作程序,以因應高度傳染性疾病,「洗手」、「戴口罩」更成為如今Covid-19抗疫成功的關鍵。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科學月刊》廖運範訪談(臺灣從B型肝炎、SARS到Covid-19的公衛科普經驗)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弄像傳媒服務有限公司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Media&id=614133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弄像傳媒服務有限公司
創作者
弄像傳媒服務有限公司、風不動影像工場有限公司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
2020/09/22
媒體類型
影片
參考資料
林照真,《台灣科學社群40年風雲:記錄六、七○年代理工知識份子與《科學月刊》》,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年。江珍賢,〈台灣七零年代科學普及與科學權威之意識型態-以《科學月刊》為分析個案〉,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7月。
時間分期
1960年代至今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