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科學月刊第292期_談掄才取士與教育改革

跟科學月刊第292期_談掄才取士與教育改革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科學月刊第292期_談掄才取士與教育改革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科學月刊第292期_談掄才取士與教育改革

若要學位與學問名實相符,則教育體制的改革,應根據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特質進行規劃。本文作者為當時任教於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的陳國成,當時電視與其他媒體中,許多學者、教授爭相呼籲關心臺灣教育的人能在4月10日到國父紀念館參與「教育改造與推動教育現代化」的活動,因而撰寫此為,表達他對教育改革方向的看法。

陳國成於文中提到,由於當時臺灣已進入「後工業化」的轉型時代,因此,有關單位應針對多元職業的選擇,讓學力與技藝並重,並充分運用資訊科技針對人才的學經歷與能力加以調查、建檔,如此才能適才適用,讓教育資源發揮它應有的價值。

此篇文章發表的前一個月,當時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植物所的周昌弘在《科學月刊》刊出〈對未來十二年國教的建言〉一文。該文提到,盼能將國中與高中階段的課程進行整併,並針對科技與人文等學科進行分化,除了詳細的規劃外,也期待學生能不受繁複的考試規則束縛,並有更多的時間跟機會進行探索與學習。

2012年,《科學月刊》刊載〈說「十二年國教」的中學科學課程〉一文,作者為當時任教於東吳大學物理系的劉源俊。科學教育的面向與方法應與時俱進,時隔二十多年,《科學月刊》與張昭鼎研討會合作,再度探討科學的真義與教育的價值。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周昌弘、陳國成與劉源俊對科學教育中的課綱規劃與觀點之異同,耐人尋味。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弄像傳媒服務有限公司
撰寫者
郭羽漫
創作者
科學月刊社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1994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時間分期
1960年代至今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