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南運河停泊的漁船

跟台南運河停泊的漁船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台南運河停泊的漁船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台南運河停泊的漁船

這兩張圖船所停泊的地方在今鹽水溪出海口一帶,我們可從漁船停泊處,有紅樹林、圓滑鵝卵石的防波堤來判定為舊運河出口處。

清代安平的船,可分舶艟仔、手撐仔、竹筏,這都是搬運船,「舶艟仔」(船身較大,雙頭翹,停在外海),可航渡台灣海峽,及高雄、布袋嘴、竹仔港(興達港)之間。另一種叫「手撐仔」,是搬運船,一般停在內海,單頭翹,靠風帆,吃水約三尺。還有竹筏,是內海及河岸之間的運輸船,亦是打魚主要船隻。

1905年(明治38年)台灣總督府制定水產獎勵規則,針對動力漁船的推廣與建造、新式漁具的使用、水產品加工製造、養殖漁業開發等項目編列預算實施獎勵。1922年(大正11年),各地方政府也參與獎勵漁業,並根據地方漁業活動特色與條件進行辦理,當時台南州廳即以獎助虱目魚、牡蠣養殖與魚苗放養等養殖事業為主,但又以獎勵動力漁船建造影響安平港口漁業活動最為深遠。

由於動力漁船利用內燃機推動船舶,在速度上可以快速前進,因此用拖網的方式捕撈,作業範圍廣、漁獲量高,除此之外,船舶可耐海流及強浪衝擊,安全性高,因此安平在1920年代以後興起機動漁船近海漁撈。後來也發展遠洋捕撈,從澎湖魚場到南海海域。使安平港口動力漁船數量於1944年(昭和 19年)達到最高 141 艘。直至二戰結束,安平已成為以遠洋漁業為主的漁港。

這兩艘漁船都是1960年代在近海捕魚的機動漁船,大約10噸左右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財團法人安平文教基金會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參考資料
陳正美等, 1979,《台南市志》卷四經濟志 安平文教基金會/安平人
撰寫者
周芷茹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