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藥材的學問,在華人世界裡已有千年的歷史,臺南中藥行過往行醫造福無數人群,爾今社會型態的改變,現代醫學講求效率與即時見效的藥性,改變人們對醫療的需求,使得中醫藥學日漸式微,不再被現代人所器重,為此,近年來許多的中藥行力求轉型,將藥材入菜提倡養生保健讓大眾趨之若鶩。
坐落在興濟宮與大觀音亭旁的永義豐中藥行,第四代的蔡宗翰大哥卻憶起古早的人們因為求醫不便,時常會到廟裡向保生大帝求取藥籤,希望神明為自己醫治病痛,此時,中藥行老師傅成為藥籤的轉譯者,為求醫的人抓藥解藥籤,給予適當的藥材解決病痛,是過去中藥行的功能之一。
而開基武廟旁的博仁堂周建文,也回憶起兒時看著爺爺製藥的場景,過往博仁堂除了解藥籤、治病之外,常備的中藥藥丸也是記憶裡的手藝活,由數種珍貴的藥材磨粉加入熟蜜製成,精湛的製藥技術,讓周建文感嘆現今已不多見。
在中藥行轉型食補蔚為風氣的現況,為了能夠保存老中藥行即將消失的手藝與回憶,本片將著重記錄永義豐與博仁堂於轉型之前,如何保存老中藥行與鄰里之間的情感與即將失傳的製藥技術,讓老中藥行除了轉型之外,也能保有過去價值的機會,使未來的人們仍有機會從影像中追朔百年老中藥行的演變歷程。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