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竹(學名:Bambusa stenostachya Hackel )為禾本科蓬萊竹屬多年生常綠植物,俗稱莿竹、鬱竹、坭竹,大勒竹、烏藥竹等,屬合軸叢生竹,海拔1000公尺以下地區廣泛栽培,竹高約15~20公尺,竹稈直徑約10~20公分,節間長約13~50公分,桿肉厚約0.8~3公分,竹桿基部的小枝條會變成刺,每枝節上生有1~3枚彎曲短刺,故稱刺竹。
刺竹表皮粗糙、材質堅韌、稈壁厚實、不易裂開,適合製作耐磨的農具,靠近刺竹頭(竹根)的節間短,愈往高處節間愈長,每節間可達40~50公分,是龜殼(大埔腔客語:pug^ kog^)、擔竿(大埔腔客語:damˋ gon+)、竹笐炮(大埔腔客語:zhug^ gongˇ pauˋ)、香蕉竹籠…的製作材料,刺竹有明顯膨大的竹頭,老竹頭是製作筶(大埔腔客語:gauˋ)的材料,龜殼的華語稱龜甲笠,擔竿即扁擔,竹笐炮又名竹筒炮,筶為竹筊。
刺竹與麻竹同樣為早期茅草屋梁柱、竹橋的建材,刺竹高大且竹桿密集叢生,並帶有彎曲短刺,早年多於屋外種植刺竹,做為防風防盜的圍籬。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