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賣藥團滋寶丸批發處(1950-1960年代,高雄)

賣藥團滋寶丸批發處(1950-1960年代,高雄)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PDM

賣藥團滋寶丸批發處(1950-1960年代,高雄)

賣藥團團隊於販售藥品批發處前表演,藥品為「滋寶丸」。錦旗上四大字寫「桔井流芳」,推測為「橘井流芳」之意,根據錦旗上文字,可知錦旗是由高雄市鼓山區清水里的蘇姓致贈陳大夫留存,而這位「陳大夫」可能是滋寶丸藥方的開發者。圖中可見團隊成員皆著時裝,另僅有一人使用麥克風演唱,應是以獨念形式演出的團隊。照片由江武昌提供。

在1940年左右,臺灣出現「寄藥包」的成藥批發形式,藥廠業務在各家中留下一大包的藥袋,其中裝有各式用品,民眾若有需求,可自行取用,並在藥袋上做記錄,由業務定期上門拜訪,收取使用的藥品費,同時也再將藥袋中的藥品補齊。而1940年代末,則出現了「賣藥團」,向藥廠批貨(或是藥廠自行經營),帶著一批批的藥品到臺灣各地的聚落中表演叫賣。


賣藥團歌仔戲是歌仔戲發展史上一段經常被忽略的過去,臺灣早期醫療衛生體系尚未完善、交通也相當不便利,民眾身體若有不適,多半都是服用成藥解決。賣藥團會先以精彩的演出招徠觀眾,待大家都被表演吸引後,再趁機兜售藥品;賣藥團的表演形式相當多樣,有人是「拍拳頭賣膏藥」(phah kûn-thâu bē ko-io̍h),表演武打拳法、也有人變魔術戲法,只要能夠聚集群眾就可以。而賣藥團開始歌仔戲表演大約是起源於1940年代,當時臺灣仍處於日本殖民狀態,受「禁鼓樂」與「皇民化運動」政策影響,歌仔戲內台戲班陸續解散,當時許多戲班演員失去工作,便投入賣藥團隊做歌仔戲演出,遂使原本就極受歡迎的歌仔戲成為觀眾、廣告業主都喜愛的賣藥團表演形式之一。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賣藥團滋寶丸批發處(1950-1960年代,高雄) / 撰寫者:吳翊甄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NC 3.0 TW + / 建檔單位:閩南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Event&id=608346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人物與團體,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閩南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地點-縣市區
高雄市
撰寫者
吳翊甄
時間迄
1970
時間起
1651
時間分期
民國40~50年代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