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素連賣藥時期

素連賣藥時期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PDM

攝於1950年代,當時為賣藥團演員的素連女士穿著賣藥團制服拍照。

素連女士本名為王曾叔養,1938年生,嘉義人。在十幾歲時對歌仔戲產生興趣,拜師學藝後透過老師介紹加入團主為林基掌的賣藥團隊。在賣藥團裡擔任旦行演員,在賣藥團演出的三個程序「叫花、開花、結子」中,負責「開花」,也就是賣藥團演出歌仔戲的段落。賣藥團的演出不側重在身段、扮相、道具等等面向,而是以演員本身的唱唸功夫取勝。所以素連女士在當時就磨練出一把好歌喉,後來廣播興起,因為早已習慣只憑聲音來詮釋戲劇,所以在電台裡工作很快就上手了,後來還成為台中公益電台的當家小旦。
 


賣藥團歌仔戲是歌仔戲發展史上一段經常被忽略的過去,臺灣早期醫療衛生體系尚未完善、交通也相當不便利,民眾身體若有不適,多半都是服用成藥解決。大約在1940年代末,出現了四處巡迴演出的「賣藥團」。賣藥團會先以精彩的演出招徠觀眾,待大家都被表演吸引後,再趁機兜售藥品;賣藥團的表演形式相當多樣,有人是「拍拳頭賣膏藥」(phah kûn-thâu bē ko-io̍h),表演武打拳法、也有人變魔術戲法,只要能夠聚集群眾就可以。而賣藥團開始歌仔戲表演大約是起源於1940年代,當時臺灣仍處於日本殖民狀態,受「禁鼓樂」與「皇民化運動」政策影響,歌仔戲內台戲班陸續解散,當時許多戲班演員失去工作,便投入賣藥團隊做歌仔戲演出,遂使原本就極受歡迎的歌仔戲成為觀眾、廣告業主都喜愛的賣藥團表演形式之一。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素連賣藥時期 / 撰寫者:吳翊甄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NC 3.0 TW + / 建檔單位:閩南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Event&id=608240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人物與團體,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閩南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撰寫者
吳翊甄
時間起
1955
時間分期
民國40年代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