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段級制度

跟段級制度有關的相片,共4張
跟段級制度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段級制度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段級制度有關的相片,第3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照片一、二為盧文瑞醫師提供的有段者證:「二段教練練士」的正面與背面照,此證為1984年(民國73年)由全國技擊武道有段者會的會長童金龍親自頒發。照片三為盧文瑞醫師提供的柒段段位證書,為2013年(民國102年)由中華民國柔拳武術總會理事長何富雄所頒發。照片四為柔拳道十段範士正童金龍照。


照片中的「有段者證」,類似武者個人的身份證,代表練習一種拳術或武道已深入某一階段的證明文件。以盧文瑞醫師提供的「二段教練練士」照片為例,二段練士可以說是初級教練的意思。七段以上則稱師範,可以擔任老師或武館的負責人。出於對童金龍大師創立柔拳道,以及創設段級制度的尊敬,柔拳道弟子自發放棄晉升十段,使得目前柔拳道十段範士正(意為武術大宗師)的殊榮,僅屬於童金龍一人。照片四中,十段範士正童金龍的腰帶色別為紅帶加三條白色細線,可顯示其段級者的身分。


柔拳道的由來,是童金龍(1911-1996)大師於1957年在嘉義所創設全臺第一間柔拳道武館,並組織柔拳國際武術聯盟,親自擔任會長一職。柔拳武術的名稱,常令人誤以為是柔軟的武術,其實「柔拳」二字,是用以形容此門派的拳種特色,乃剛中帶柔、柔中有剛;氣勁爆發於丹田之內,而形體表現鬆柔於外。整體而言,柔拳道包括踢、打、摔、跌、擒拿的用法,融合中國多種武術門派,以及日本柔道與空手道之綜合武術。


1968年,童金龍為了讓柔拳道有更完整且體系化的發展,於是創設段級制度。關於段位的升級主要依據三種方式 : 1. 依據比賽晉升;2. 依據練習年限;3. 依據現場考核。升段級的制度有層次分別,以學習時間的長短,及各種拳術技巧的熟稔度進行檢定,拳術有七個形(七個套路),也有雙人組手對練、兵器對練、空手對兵器的擒拿摔跌、逮捕柔術等等,比一般的柔道、跆拳道、合氣道、空手道都更為複雜。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段級制度 / 撰寫者: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606864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人物與團體
建檔單位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資料來源
1.桃園育源堂盧文瑞醫師提供的文字內容節錄。(提供日期 : 2020/11/10) 2. 居方圓,〈日據後期形成的臺灣柔拳道研究〉,(蘇州: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創作者
童金龍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1968
媒體類型
文件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