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首牽亡歌傳唱者林宗範,為後壁鄉人,生於1990年,自幼就對牽亡歌感到興趣;原是自己摸索學習,高中後進入牽亡歌團參與傳唱;並開始學習月琴、三弦等各類樂器與製作,在偶然幾次殯葬場合巧遇藝師陳松男,陳師見其具有天份,便向其傳授牽亡歌,2016年並與青年學子組織風中燈牽亡歌團。
牽亡歌屬於半民間文學,就其唱詞而言,有自法教、道教、釋教等科儀取經之情況,並也有民間歌謠與車鼓小戲等元素,采借混合成喪葬需求的儀式用演出。傳唱內容乍看大同小異,卻有許多傳唱性質的細節變化,端看藝師對演奏、吟唱、戲劇表演感受與反應,以及詞句使用的欣賞態度。
在喪葬儀式意義中,牽亡歌是用以象徵協助亡者走向幽冥地府的儀式性戲曲,為要使亡者能在地府行走時,順利通過重重關卡。在民間信仰思維中,牽亡歌通常用以象徵引領亡者走向陰府;並有安撫現場喪家的作用。本首牽亡歌稱為「幽冥菩薩」,通常藝師在口白講述後,吟唱清壇、請神,呼請諸神協助帶領亡者走入地府路關,本首即是請神之唱曲。
幽冥菩薩即是指地藏王菩薩,為佛教諸菩薩之一,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闡述地藏菩薩捨身救母的意願,民間傳說常有地藏王菩薩發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以民俗觀認為其在幽冥界度化眾生,又有幽冥教主之尊稱。是以在本首歌詞中,才會特別提到幽冥菩薩用錫杖打開地獄門,以寶珠照澈天堂路。此些詞彙都源自佛教經典裡對幽冥教主的形象闡述,並也企盼由幽冥菩薩作主,協助亡者盡早脫離地獄苦痛。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