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同舟共濟》,是韓石泉醫師的藏書,封面為19世紀法國畫家西奧多‧傑利柯(Théodore Géricault)所繪之《梅杜薩之筏》,表達「同舟共濟」,人類與命運奮鬥的緊張、慘烈,以及患難相扶的意象,並標示書名、作者。本書由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的胡秋原(1910-2004)撰寫,自由世界出版社發行,1961年出版。本書整理作者於1960年12月10日起至1961年二月4日在《民族晚報》中發表的文章,這些文章旨在安樂時代(美援的時期),應居安思危,因此分析國際情勢,並對國家的執政提出建議,訴求政府重視問題,以「團結改革」為主要目的。本書定價為港幣2圓5毫,新臺幣15元。
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張佛泉、胡適(1891-1962)等自由主義者隨政府遷臺,並以報刊《自由中國》為中心,為臺灣帶來戰後的自由主義論述。本書作者胡秋原1929年至日本就讀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1935年曾到蘇聯,但對蘇聯感到失望。隔年再遊美國,反中後成為中國國民黨員。1949年時並沒有馬上就隨國民政府來臺,而是在香港待了一陣子,1951年才到臺灣。曾任臺灣師範大學、世新大學教授,以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來臺後時常在《自由中國》雜誌中撰稿,且不斷發表與自由主義論述相關之文章。
韓石泉醫師受到自由主義影響甚深,對於行憲、民主十分嚮往,1947年欲參與第一次國大代表選舉時曾於11月9日發表競選演講「我願做一個行憲的公僕來競選國大代表」,內容主要闡述一、現在是民主的時代;二、民主欲有憲法,憲法需要民主;三、我為什麼欲競選國大代表呢?等3點,旨在說明:「現在距離行憲日期,僅一月有餘,行憲迫在眼前。第一步國民大會代表將於十數日後施行,我願做一個行憲的公僕,來競選國大代表」。可惜最後韓石泉醫師並沒有或選國大代表,爾後更經歷了當局政治的腐敗、二二八事件,當局甚至於第一次國民大會之後公布《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凌駕於《憲法》之上,開啟臺灣集權統治以及白色恐怖的時代。1961年元旦,韓石泉醫師在經歷了1946年至1950年第一屆臺灣省參議會的任期,以及參選國大代表失敗之後,面對戰後腐敗的政治、違背憲法精神的專制極權,打破多年沉默在國慶慶祝大會上發表演說「國內外情勢和我們的覺悟」,講題與本書內容相呼應,演講批判國民政府:「開創民國,已經過五十年了,我們的同胞有沒有新的民主觀念?新的高尚抱負?來共同建設一個富強康樂的「三民主義國家」呢?我所得到的結論是:努力進步不能說沒有,可是很慢,很不起勁,在另一方面還有倒退的現象;雖然有多少的建設,然而缺乏積極性、創造性的設計,有的是模仿的,而模仿的並不徹底,對於一點點的成就,總有誇張自我陶醉之嫌......」難掩他當局的失望,並且直指政府無為,在國家治理上與憲政的民主自由背道而馳。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