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來客家婦女所穿的傳統服飾一般稱「大襟衫」或「藍衫」,到了現代則普遍稱為「藍衫」。大襟衫是以其衣襟向右開的形式而得名,藍衫是指布料主要使用藍色染料染製而成。客家的藍衫在衣襟或袖口反折之處多有縫綴的裝飾,這類花邊織帶的裝飾稱之為「闌干」,是藍衫除了顏色之外,頗為明顯的標誌。另外傳統客家藍衫的色彩以藍黑兩色為主,較少採用其他顏色,最常見的是以深藍色或黑色為主色,搭配青色或較淺的藍色滾邊,或是青色底布搭黑色滾邊,直到近代才有以黃色等鮮明色彩來做為藍衫的服飾配色。
據這件大襟衫的持有者描述,其由來是母親黃鳳妹的衣飾,日昭和5年(1930年)母親結婚時裝在衣箱中帶過門(帶到夫家之意)的嫁衣,大襟衫是母親當年親手以麻布縫製的,整件以黑色為主調,藏青色領口斜掩向右邊開縫,搭配五顆銀扣,在袖子反折部份以藍色滾邊。整件衣飾質地非常輕,麻製的服飾特性非常透氣、清爽,很適合屏東夏天溼熱的環境。而這件大襟衫是母親的外出常服,沒有特別的日子不會穿著它,受訪者很珍惜母親留下來的大襟衫,保存的非常好。
外界對於客家婦女勤於勞動的印象深刻,據說日常生活中為了便於工作勞動,主要穿著褲裝且會將前襟下襬摺入褲腰中,只有在重要的日子、婚喪祭典場合才會將下擺放平。有些客家長輩指出以往客家婦女不可隨意將藍衫衣襟放平,否則會受到長輩糾正的原因,可能是與反折袖口放下類似,在早期社會習俗表示家中有喪事,又或者是被視為偷懶之意,才會有這樣的傳統,然而這樣的習俗隨著西式服裝普遍後,就逐漸淡出了人們的日常記憶。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