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火囪編製

火囪編製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火囪(大埔腔客語:fo^ cung+的閩南語稱火籠,是臺灣早期一種用竹篾編製成的取暖用提籃,火囪結構上可分爐耳(提把)、爐口、爐身(爐體)、爐腳(火囪腳)及缽(小陶甕)等部份,編製東勢火囪所需材料包括桂竹篾、烏葉竹篾、麻竹篾、小陶缽等,使用柴刀、木馬、劍門、瓦斯槍等工具,火囪編製之前,先將桂竹、烏葉竹及麻竹用柴刀去竹節,經剖篾、去竹肉、過劍門等後備用。


火囪編製工序,包括起底包缽、編爐口(編管口)、編爐腳(編足)、收編、編爐耳(提把裝置)等步驟,工序如下:(1)起底包缽:取桂竹篾起底包缽編製;(2)編爐口:包缽後,取烏葉竹篾進行爐口編製,將烏葉竹篾彎成半圓弧形沿著缽體周緣依序插入;(3)編爐腳:另取烏葉竹篾為緯篾,自缽體周緣起以挑壓法編製爐腳,編製好的爐腳形似蓬裙般,使得火囪的站立更穩固;(4)收編:以返摺法收編,將多餘的經篾片插入緯篾內;(5)編爐耳:取麻竹條用瓦斯槍烘烤變軟,竹條兩端各先將竹皮、竹肉剖分,再將竹肉一剖分為二,將竹條兩端向內折彎呈ㄇ形後插入缽體兩側固定,即完成火囪編製。


火囪在農業時代是家戶常備的取暖用具,是曾經伴隨人們渡過嚴寒冬日的竹火籠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火囪編製 / 撰寫者:顧志莉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臺中市大甲河聚落文化發展協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Invisible&id=604231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臺中市大甲河聚落文化發展協會
別名
火籠編製
撰寫者
顧志莉
所屬族群
客家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