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水利之發展,溯自清代漢人吳沙入墾,況宜蘭自然地理有水源穩定條件,在有清一代便躋身為全台水利事業最發達地區(王世慶,〈談清代台灣蘭陽地區之農田水利開發史料〉,《台灣文獻》39〔4〕:193,1988)。在設廳之前即有7條埤圳開設,設廳之後,楊廷理奉命籌辦開蘭事宜,即力裁業戶,富戶力爭業戶不成,轉而投資水利事業,造成噶瑪蘭水利事業興盛之因。在1811年~1830年(嘉慶16年~25年)共開設水圳14條,為清代時期水利開發量最豐富的年代。林和源圳即五十二甲圳,位在利澤簡堡五十二甲庄(今五結鄉利澤村)。根據《宜蘭廳管內埤圳調查書》記載,此圳相關契書,於1896年(明治29年)匪亂之際盡失,僅知圳主為林開榮,因家住宜蘭南門街,管理不便,乃典讓於奇武荖庄魏益水,圳務由魏益水承擔,灌溉五十二甲庄,41佃戶,80甲地。
今林和源圳兩岸設有自行車道,並在冬山河飛虹橋前設有抽水站,沿途農田景觀甚佳。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