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古亭笨

古亭笨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古亭笨」取自「古亭畚」的諧音。按「古亭畚」以竹編成,形似碗狀,壁敷以土或石灰,上蓋斗笠狀屋頂,下支以竹柱。早期臺灣農業社會,稻米是主要經濟作物,其加工不及現在多樣化,「古亭畚」是農家為儲存稻穀所需,依臺灣氣候所發展而成的儲倉。

  壯圍鄉古亭村昔日為米糧儲存地,因此以「古亭笨」為地名,後將「笨」字移除,改名為「古亭」。本村為典型散村景觀,聚落頗為分散,因地勢較低,時常淹水為患。

  1968年農地重劃,改良排水線後,水患威脅已大致減輕,居民多務農為業,水田為本區主要景觀。1936年,創「古亭笨公學校」,1968年改為「古亭國民小學」,本區因位於學校附近,故多新建住宅。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古亭笨 / 撰寫者:莊文生;鄭文嵐;謝淑娟 / 描述文字授權:CC0 / 建檔單位: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602931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所在地-地址
宜蘭縣壯圍鄉不詳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4.737245
所在地-經度
121.820108
是否開放
參考資料
台灣舊地名之沿革(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宜蘭縣社區日曆
撰寫者
莊文生;鄭文嵐;謝淑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