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為「大稻埕」重要水路運輸管道的「河頭溝」,在今日「大稻埕碼頭」附近注入淡水河。1972-73(民國61-62)年間,因防洪需要,在地下排水道出口設置抽水站,命名為「六館抽水站」,並於2000-2002(民國89-91)年間因防洪標準提高而擴建。但目前主要是歸綏與保安地下排水系統排水之用。
西元1900年代初期,「河頭溝」之內河運輸功能因河道淤積而漸失,加上水源汙染,日本政府遂於1919年,改建為貫穿萬華與大稻埕之間的都市地下排水系統,將南段地下化,北段約在1960(民國50)年代覆蓋,地上部分擴建成今日的「西寧北路」,出口仍在今大稻埕碼頭附近。1972-73(民國61-62)年間,因防洪需要,在地下排水道出口設置抽水站,並以「大稻埕」區域內「南京西路」古名,即「六館街」,命名為「六館抽水站」,並於2000-02(民國89-91)年間因防洪標準提高而擴建。但目前主要是歸綏與保安地下排水系統排水之用。距離抽水站不遠處,即是下水道注入淡水河之匯流口,推測與當年「河頭溝」注入淡水河之地點相去不遠。
基本資訊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建檔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