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埔薑:味辛甘,性熱,凡風濕寒痛,用生葉搗爛,酒炒搥之,立愈。婦人產後,煎水洗身佳。
本條史料主要講述正埔薑的功效與用法。
這則介紹正埔薑的史料出自於《噶瑪蘭廳志》。《噶瑪蘭廳志》有兩位作者,分別為陳淑均和李祺生。1830年(清道光10年),適逢當時的臺灣府研議新修府志,陳淑均便以晉江舉人的身分擔任總纂,並由貢生盧永昌、林逢春,監生楊德昭、蔡長春,生員李祺生負責採訪,搜集資料。四年後,由於陳淑均離職,《噶瑪蘭廳志》的撰寫工作一度暫停。1838年,陳淑均受聘於鹿港文開書院,向噶瑪蘭廳索取原稿並加以訂正。及後董正官任通判,請生員李祺生校對陳淑均之稿件,至此《噶瑪蘭廳志》方撰寫完成。
臺灣各地有各種也叫做埔薑的植物,如水埔薑、海埔薑等,本條史料所謂的「正」埔薑,正是為了區別其他的「埔薑」。各種被稱為埔薑的植物中,適合作為產後婦女洗浴,並可以兼預防產後頭風痛、月內風的是俗稱白埔薑的駁骨丹。駁骨丹全株有毒,民間常捶打駁骨丹之後將其放入水中,用來毒殺魚類。外用的話,駁骨丹有止癢、殺蟲的作用,對風濕關節痛也有一定的效果。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