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尾絲,葉細而長,花紅而小。
本條史料主要講述馬尾絲的植物型態。
《彰化縣志》署名作者為周璽,字琢堂,廣西臨桂進士。但據學者研究,真正的作者應該是時任教諭銜管閩清縣學訓導事」的曾作霖,周璽與另三位列名總纂的彰化前賢應該都是顧問性質的「協纂」。1829年(清道光9年),福建修省志,同時要求所屬各府、廳、縣同時配合修志。同年6月,彰化縣在知縣託克通阿任內,著手修志準備,歷經託克通阿、李廷璧、周璽,到1834年(清道光14年)在知縣賈懋功任內終於完成刊刻。《彰化縣志》體例仿余文儀之府志與陳夢林之《諸羅志》,唯仿其體而不抄襲,折衷二者之長而加以修訂。除刻本外,今有《臺灣文獻叢刊》本與《臺灣方志彙編》本傳世。
馬尾絲,又名刀傷草、一枝香、黃花草、道光草等,生長在臺灣海拔約2400公尺或以下的平原地區。在中醫的認知上,馬尾絲有「行血消瘀、清熱解毒、理氣健胃」的功效。臺灣民間常使用馬尾絲來治療感冒、胃痛、氣喘、風濕、毒蛇咬傷等疾患。其嫩莖葉可以食用,但帶有苦味,曬乾後可當作苦茶的原料。若要去除苦味,在食用前先以沸水川燙,撈起後再行炒食或煮食,或用鹽水浸泡一晝夜後再煮或炒。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