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蒺藜子

蒺藜子,有三角刺,「本草」云:風家宜用刺蒺藜,補宜用沙宛蒺藜,乃腎、肝、肺三經之藥。端午采其蔓,煮湯浴身,亦能消風。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蒺藜子的效用。


《臺灣通志》或稱為《臺灣通志稿》,為清代以臺灣省為範圍而編撰的志書,屬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臺灣文獻資料目錄》中言「臺灣通志,四十卷,清蔣師轍、薛紹元纂,原稿本」。


蒺藜子即白蒺藜,又名刺蒺藜,為蒺藜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蒺藜的果實。在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曬乾後碾去硬刺、除去雜質,再炒黃或鹽炙來使用。其性苦、辛,平,歸肝經,有平肝疏肝、祛風明目之功效,既可疏散肝經之風熱也可平抑肝陽,常用來治療風疹搔癢、目赤腫痛、頭暈目眩與胸脅脹痛等等病症。而在清代張璐所著的《張氏醫通》中也收錄了「白蒺藜散」,就是以白蒺藜、菊花、蔓荊子、草決明、甘草、連翹、青箱子這些藥材來治療目赤多淚的病症。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臺灣通志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薛紹元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