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蒺藜,俗呼三腳虎,治瘰癧(「淡水廳志」)。子有三角莿,採其蔓,煮湯浴,身能袪風。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白蒺藜的用法和功效。
《臺灣通志》或稱為《臺灣通志稿》,為清代以臺灣省為範圍而編撰的志書,屬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臺灣文獻資料目錄》中言「臺灣通志,四十卷,清蔣師轍、薛紹元纂,原稿本」。
白蒺藜即蒺藜子,又名刺蒺藜,為蒺藜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蒺藜的果實。其性苦、辛,平,歸肝經,有平肝疏肝,祛風明目之功效。清代張璐所著的《張氏醫通》收錄了「白蒺藜散」,就是以白蒺藜、菊花、蔓荊子、草決明、甘草、連翹、青葙子這些藥材來治目赤多淚的病症,目赤多淚的疾病多以風熱為主要病機,連翹、菊花、蔓荊子、草決明、白蒺藜、青葙子前六者主要都是用在外感風熱或是清肝熱來達到明目的效果,甘草用在緩和藥性提高整帖藥的作用時間。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