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萆薢

萆薢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萆薢,有黃、白二種:黃長硬,白而虛軟者良。袪風濕,補下焦。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萆薢的特性和功效。


《臺灣通志》或稱為《臺灣通志稿》,為清代以臺灣省為範圍而編撰的志書,屬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臺灣文獻資料目錄》中言「臺灣通志,四十卷,清蔣師轍、薛紹元纂,原稿本」。


萆薢是一種藥材,為薯蕷科植物綿萆薢(Dioscorea septemloba Thunb.)和薯蕷科植物粉背薯蕷(Dioscorea hypoglauca Palibin)的根莖,又名打不死、土茯苓、黃薯等等。可用於治療小便淋濁、瘡疹瘙癢、臁瘡、膏淋,白濁,白帶過多,風濕痹痛,關節不利,腰膝疼痛等症。古方萆薢分清飲,藥物組成為益智仁、萆薢、石菖蒲、烏藥、甘草梢,主要處理小便白濁如同洗米水一般,這一般是泌尿道感染嚴重的患者,現代臨床應用主要也是骨盆腔內的感染,例如慢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統感染、慢性陰道炎、盆腔炎等等。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資料來源
臺灣通志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創作者
薛紹元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