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爾雅」:萑蓷。郭璞「注」:今茺蔚也,葉似荏,莖方、花淡紅,生節間。又名益母,宜於孕婦也(「諸羅縣志」)。行瘀血,生新血,其子名茺蔚。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益母草的形態與功效。
《臺灣通志》或稱為《臺灣通志稿》,為清代以臺灣省為範圍而編撰的志書,屬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臺灣文獻資料目錄》中言「臺灣通志,四十卷,清蔣師轍、薛紹元纂,原稿本」。
益母草通常在夏季莖葉茂盛,未開花或剛開時收採,切段,曬乾,生用或熬膏用,全株可入藥。益母草可治月經不調、月經瘀血、治心絞痛、腎臟的功能異常,亦可讓腎臟的纖維正常運作。其食用方法有:熬藥內服、煲雞蛋、瘦肉湯、燉雞等。如同益母二字本身,益母草對於女性子宮多種疾病都有正面療效,例如難產或是惡露不盡都能協助子宮正常收縮,崩漏時也能加速子宮週期的迭代避免繼續出血,內傷疾病導致的瘀青瘀血益母草都能協助身體代謝將血塊移除。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