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耳子,即羊帶來。「爾雅」曰卷耳、苓耳。「廣雅」曰枲耳。郭璞曰:形如鼠耳。陸璣曰:葉青白似胡荽,白華細莖,子如婦人璫,或名耳璫草(「諸羅縣志」)。有莿,性輕發托散風濕(「噶瑪蘭廳志」)。作湯浴,可治癬。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蒼耳子的形態與功效。
《臺灣通志》或稱為《臺灣通志稿》,為清代以臺灣省為範圍而編撰的志書,屬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臺灣文獻資料目錄》中言「臺灣通志,四十卷,清蔣師轍、薛紹元纂,原稿本」。
蒼耳子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蒼耳的果實,全國都有其蹤跡,是相當普遍的食、藥材。蒼耳子營養成分豐富,含有蒼耳苷、脂肪油、生物鹼、蒼耳醇、蛋白質、維生素C等。至於蒼耳子的藥用功效為散風寒、通鼻竅、祛風濕、止癢及殺菌。不過,由於蒼耳子性辛、苦、溫、燥,血虛頭痛者不宜服用。蒼耳子是很常見的農村田邊植物,許多人都有被它纏得整身的經驗,蒼耳種子的蒼耳子上具有多個倒鉤,因此可以纏住纖維,近年來也有仿生研究對於纏繞結構的部分。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