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附,即莎草根,一名臭頭香。「離騷」曰:青莎雜樹兮,薠草靃靡。「子虛賦」:薜莎青蘋(同上)。一名雀頭香,一名莎草根,調氣開鬱(「噶瑪蘭廳志」)。
本條史料主要引述了《楚辭》當中描述到香附的詩句,以及說明其功效。
《臺灣通志》或稱為《臺灣通志稿》,為清代以臺灣省為範圍而編撰的志書,屬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臺灣文獻資料目錄》中言「臺灣通志,四十卷,清蔣師轍、薛紹元纂,原稿本」。
香附,另名「莎草」,始載於《名醫別錄》,列為中品。《唐本草》中始稱香附子。《本草綱目》中仔細描述了香附的形態特徵:「莎葉如老韭葉而硬,光澤有劍脊棱,五、六月中抽一莖三棱中空,莖端復出數葉,開青花成穗如黍,中有細子,其根有須,須下結子一、二枚,轉相延生,子上有細黑毛,大者如羊棗而兩頭尖,採得燎去毛,暴乾貨之」。香附用於肝及脾胃氣滯,胸脅、乳房脹痛,疝氣疼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等病症。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