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櫞,俗名香圓。「本草」:枸櫞。「南方草木狀」:皮似橙而色金,氣極芬香,肉厚白如蘆菔,一名蜜羅柑(「諸羅縣志」),形圓而長,切片拌糖,可充茶品(「鳳山縣志」)。瓤不分瓣,味甘而香,以鹽醃之,能消食(「噶瑪蘭廳志」)。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香櫞的形態及用途。
《臺灣通志》或稱為《臺灣通志稿》,為清代以臺灣省為範圍而編撰的志書,屬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臺灣文獻資料目錄》中言「臺灣通志,四十卷,清蔣師轍、薛紹元纂,原稿本」。
香櫞也叫香圓、佛手,味道酸苦澀,生食難以入口,但是因為特殊的清香,所以是潮汕一代老香黃的原料。「老香黃」須經繁雜步驟:切塊、醃鹽、曬乾、炊熟、浸糖、醃甘草液、再曬乾,以上程序多次反覆的醃製後,再經過數年的瓮藏慢慢熟成。老香黃具有消食理氣、止咳化痰的功效,很適合作為久年胃弱、痰多咳喘等症狀的患者日常調理使用。老香黃製作不易,因此不能量產,海峽對岸民間不但將之稱為潮汕三寶之一,甚至還有「一斤百年老香黃價抵一斤黃金」的說法。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