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生於石者為石菖蒲。一名蓀,一名水劍草。
本條史料主要在介紹菖蒲的別名。
《鳳山縣志》的修者為知縣李丕煜,實際編纂者為陳文達、李欽文與陳慧,該書大約1718年(清康熙57年)年底、1719年(清康熙58年)年初開始編纂,於同年6月完稿,隔年(1720年)刊行。
菖蒲的文化底蘊相當深厚,早在屈原生活的時代,就是一種極具傳統文化品味的植物,有作為觀賞用途,有作為民俗避邪驅瘟的植物,既可以做為中藥使用,也是文人雅士的象徵,由於文人士族們對石菖蒲的鍾愛,後世甚至還出現了一種以菖蒲命名的花盆—菖蒲盆,菖蒲盆無固定型制,可以是圓形、方形甚至六角形,由於簡潔古雅,搭配石菖蒲栽植更顯文人雅趣,除了陳列於書房案頭賞玩外,也頗具收藏價值。
在古代它還被視為一種長生藥。在《神仙傳》中就記載一則九節菖蒲的故事,漢武帝受到神仙指示服後一寸九節菖蒲以求長生,不過漢武帝因為沒有恆心,最後失敗了,反而是當時隨從在武帝身邊的王興,聽說神仙教武帝服用菖蒲的方式後,因為堅持服用,最後長生不老。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