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四月熟。味酸而生津,所謂「望梅止渴」是也。北淡水多於南淡水(又載「花部」)。
本條史料在介紹梅的食用功效。
《鳳山縣志》的修者為知縣李丕煜,實際編纂者為陳文達、李欽文與陳慧,該書大約1718年(清康熙57年)年底、1719年(清康熙58年)年初開始編纂,於同年6月完稿,隔年(1720年)刊行。
梅子在熟成後採收是作為果品食用,若是在夏季將八成熟的梅果採下,在專用的火炕中用木炭烘焙,期間需要取出翻動與放置,烘至果肉皺縮,呈棕褐色為止。烘乾的梅子還需堆放幾日顏色才會轉變為黑色,此時才能算是烏梅。烏梅對於久咳不止的患者可以斂肺止咳;對於慢性腹瀉的患者又能澀腸止瀉。不但如此,在《傷寒論》一書中,烏梅與其他藥物組成的烏梅湯,能夠治療蛔蟲病。古時小兒腹痛,發育遲緩,營養不良,且有便蛔、吐蛔者,可以烏梅搭配其他藥物煎成濃湯治療。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