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爾雅云:蘜治蘠。埤雅曰:鞠名聚金,聚而不落,故名。禮記:季秋,菊有黃花。今黃、白、紅、紫諸色俱備,獨以黃為正色耳;劉蒙泉菊譜三十五品、范石湖菊譜七十一種,亦不能盡收。本草名更生,味兼甘苦,性稟和平,飽經霜露,得金水之精居多;能益肺腎,治目疾頭眩。可藥可餌、可釀可枕,仙經重之。野菊名苦薏,不可入藥。澎湖並無野菊。
本條史料主要講述菊的植物型態、命名與及療效。
《澎湖紀略》凡十二卷,胡建偉纂輯。胡建偉,廣東三水人;學者稱「勉亭先生」。清乾隆己未(4年),成進士。後來由閩縣知縣陞授澎湖通判。在任四年,公餘成此書。書有十二紀,曰天文、地理、官師、文事、人物、武備、風俗、土產、賦稅、戶役、倉儲、藝文,紀各為卷。此書據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抄本整理排印。
菊花可入藥及製成飲料,古籍記載有疏風清熱、清利頭面、清肝明目作用,現代研究具有抗菌、抗發炎、 抗腫瘤、降血壓等作用,對感冒、頭痛、眼睛紅腫發炎,高血壓等疾病具有不錯的療效。傳統四大藥菊依其產地不同與特色可分為貢菊、亳菊、滁菊以及杭菊。臺灣目前種植菊花最有名的地點就在苗栗銅鑼鄉,以杭菊為主要品種,品質優良,氣味清香。每年11月銅鑼杭菊季,滿山遍野的黃白色地毯覆蓋大地,是當地一大特色。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