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鳳仙花

鳳仙花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鳳仙花:或紅、或白、或黃、或紫、或紅白相間、或粉紅;又有單葉、有百葉。初夏至秋深開盡,隨開隨結實。有云:種處蛇不敢經,未知果否?子可入藥(別見「藥部」)。


本條史料主要講述鳳仙花的植物型態及入藥。


《臺灣縣志》全書共十卷,主修者是臺灣府海防補盜同知兼攝臺灣縣事的王禮,為臺灣最早設置的三個縣(臺灣縣、諸羅縣、鳳山縣)最晚編成的縣志。


鳳仙花可入藥,有活血消腫的作用,治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白帶,相傳有鳳仙花生長之處,蛇類便不敢經過。其種子可入藥(俗稱「急性子」),性溫、味微苦,有小毒,功能活血行瘀,主治婦女閉經、積塊及骨鯁咽喉等症狀。急性子,這個有趣的名字,是來自於鳳仙花種子成熟之後,如果不及時採摘,就會很快裂開,種子就會掉在地上。人們看到這種情况,就覺得這花的性子很急,所以叫急性子。古代廚師烹煮魚肉,肉質硬者只要投數粒急性子入鍋,肉即易軟爛,因此也用來化解魚骨哽於咽喉的急症。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鳳仙花 / 撰寫者: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602222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資料來源
臺灣縣志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創作者
王禮主修,陳文達編撰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康熙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