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門冬:葉細如韭,根生連珠。陶景弘稱為辟穀要藥,故有「禹餘糧」、「不死草」二名;飲之尤止虛渴。
本條史料主要講述麥門冬的食藥價值。
《臺灣縣志》全書共十卷,主修者是臺灣府海防補盜同知兼攝臺灣縣事的王禮,為臺灣最早設置的三個縣(臺灣縣、諸羅縣、鳳山縣)最晚編成的縣志。
麥門冬在河南禹州被當地人稱爲「禹韭」,禹韭之名是來自一個與大禹有關的傳說:相傳大禹治水成功後,因為天災洪水不再,農地裏栽種的農作物豐收,以至於老百姓産的糧食多到吃不完,為了處理過多的糧食,大禹便下令將多餘的糧食拋棄,倒入河中。沒想到河中竟長出了一種草,就是麥門冬,所以麥門冬又稱為「禹餘糧」。不過現今使用的中藥「禹餘糧」,指的是一種含鐵的礦物類藥物,用以治療腹瀉、便血。麥門冬的藥用部位在地下的塊根,具有益胃潤肺,生津除煩的功效,市面上的人參營養品,也常常會添加麥門冬,提升滋陰潤燥的功能。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