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蕷:山海經曰:「景山北望,少澤,多藷藇」。本草名「薯蕷」。唐代宗諱預,改名薯藥。宋英宗諱曙,遂名山藥(別見「藥部」)。
本條史料是講述薯蕷(山藥),名稱之流變。
《臺灣縣志》全書共十卷,主修者是臺灣府海防補盜同知兼攝臺灣縣事的王禮,為臺灣最早設置的三個縣(臺灣縣、諸羅縣、鳳山縣)最晚編成的縣志。
薯蕷是山藥的本名,至於為什麼改為山藥,則是因為「避諱」。陳垣著《史諱舉例》云:「避諱常用之法有三:曰改字,曰空字,曰缺筆。」按此原則,在唐代,因唐代宗名為李「豫」,為了避諱,因此將薯「蕷」改名為薯「藥」。到了宋朝,宋英宗名為趙曙,再度因為避諱「曙」,「薯」藥被改名成了「山」藥。除了上述的奇聞軼事之外,山藥在歷代醫家書籍中,評價亦非常之高。如《神農本草經》云:「主健中補虛,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本草綱目》云:「山藥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去頭面游風,止腰痛,除煩熱,補心氣不足,開達心孔,多記事,益腎氣,健脾胃,止瀉痢潤毛皮,生搗貼腫,硬毒能治。」因此多食用山藥,對身體是大有好處的!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