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有紫、白二種,老則黃。一名落蘇。俗謂:秋茄,食之傷眼。
本條史料主要講述茄的別名及食用禁忌。
《臺灣縣志》全書共十卷,主修者是臺灣府海防補盜同知兼攝臺灣縣事的王禮,為臺灣最早設置的三個縣(臺灣縣、諸羅縣、鳳山縣)最晚編成的縣志。
茄子有另名為「落蘇」,此說有三種傳說。一是吳王闔閭所取,二是五代十國的錢王所取,三是唐代時,白色的茄子從泰國傳入中國,人們發現它的味道比紫茄更好,並且顏色和狀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乳製品的「酪酥」,久而久之就變成「落蘇」。會有這樣的變化,是因為文字在流傳的過程中,口耳相傳難免會有訛誤,「酪酥」就有「酪蘇」 或「落蘇」之說了。然而這些都只是一種說法,很難考證真假。李時珍則云:「茄性寒利,多食必腹痛下痢,女人能傷子宮。」秋茄傷眼之說,經初步查考應是李鵬飛所云,其原由不可考。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