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甩肉丸」在農業時代是南部客家庄婚嫁喜慶常見的宴席料理之一,因為客語中的「丸」字發音與「緣」字相似,所以客家肉丸有象徵「有緣」、「團圓」的意涵,這道質樸的客家手工菜,就是南部客家的常民味道代表之一。
有別於「客家小炒」、「薑絲炒大腸」、「封肉」等著名的客家菜,客家甩肉丸彷彿就像是隱藏版的菜單一樣,只有識貨的人才能一嚐其美味。其實原因不難理解,因為正統的客家甩肉丸,必定要用手工製作,因為要有「擲」(客語發音deb)這個動作。以豬的後腿肉,加上紅蔥頭剁碎,放入一些地瓜粉攪拌均勻,加點醬油、米酒、胡椒調味,最後拿起一小團肉丸在手心不反覆甩打,直到產生黏性並捏成橢圓形,再放進蒸籠蒸熟即可,雖然簡單,但是肉必須要甩打到有黏性彈性,可是不容易的,這麼費時間的菜餚就不容易在餐廳中出現囉。但以前在夥房中只要傳來陣陣啪、啪、啪甩打肉泥的聲響,就知道有什麼喜事發生,或是有客人要來,難得嘗到肉味的大人小孩可都是滿心期待呢。而且以前在結婚前一日要祭外祖的習俗中,其中一項供品就會有甩肉丸。
甩肉丸的形狀代表著圓滿、喜慶、有緣是一道團圓菜,在早期的宴席上常最後一道菜或是湯品出現,代表宴席即將結束,大家團團圓圓美滿,如今的宴席上多被魚丸或貢丸所替代。但一直以來一雙雙製作甩肉圓的手,傳遞著心中的祝福及雀躍,從食物中傳續了人情味及夥房世代交替的情感。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