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魁斗星君

魁斗星君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魁斗星君,又稱魁星爺、大魁夫子、魁星君,為廣義之五文昌之一。我國古代對北方天空所形成的北斗七星,各有命名,依春秋運斗樞載:北斗七星,第一天樞、第二旋、第三璣、第四權、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杓、合而為斗。古代星宿學家認為斗魁四星各有所示,如晉天文志:「樞為天,璇為地,璣為人,權為時」,司馬遷史記、天官書云,「北斗七星所謂玄璣玉衡,以齊七政。杓攜龍角,衡殷南斗,揆枕參首斗…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斗」故古代以斗喻施政之準則。而在民間信仰中,史記天官書,有「魁為參首」依據,含有魁首、第一之意,而魁首、第一又都是古今學子夢寐以求的目標,因此轉而以星擬人託祀,將其形象具體化為金身鬼面,右足踏魚鰲,左足踢北斗,右手執筆,左手拿金寶,形象取,「魁人蹺斗」而加以供奉。農曆七月七日為魁星爺聖誕,供品則以龍眼(狀元)、子(榜眼)、花生(探花)、三果代表三元及第。據說魁星爺生前滿腹經綸,每試必高中,但因長相其醜,主考官再面試時,恐遭致議論,皆不予錄取,經過多次打擊、挫折、最後悲憤投水自殺,幸被鰲魚所救,將他載往天庭受玉帝封為「文魁星」,成為讀書人之首護神。民間雕塑魁星爺神像時便根據此典故,塑造麻臉,跛足,足踏鰲魚的魁星爺造型,而所謂「獨占鰲頭」之語亦本之於此。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資料庫
創作者
增田福太郎
出版者
臺南州衛生課
創作日期
拍攝日期:昭和七年十月/日治時期
全集/系列名
臺灣宗教藝術數位化
相關地點
艋舺龍山寺
地點名稱
艋舺龍山寺/南州/北斗/龍山寺/艋舺
緯度
25.0368031/22.4901/23.8731/25.0367944/25.069147
經度
121.4999282/120.51/120.523/121.4999653/121.169243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