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廟口」的廟,指的就是供奉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的「奠濟宮」,建於清同治12年(1873),昔日與「城隍廟」、「慶安宮」,合稱為基隆三大廟,是歷史悠久、具精神指標的重要廟宇。廟內供奉的開漳聖王是河南人,在唐垂拱二年(686)奉命平定閩粵,由於開拓邊疆,安撫當地民眾,恩澤及於閩臺,死後封為開漳聖王。基隆的先民大多來自閩南,因而對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的德威,非常仰慕,在基隆建廟奉祀。當時由基隆地方士紳白番,有濟堂連新永、自楊傳等購買外木山十多頃田地為廟產,以木料建廟其上,但是後來由板橋望族林本源等捐獻現在仁愛區王田里的土地再由地方士紳張金發及賴武等人捐款,並獲得地方熱烈響應,而於清光緒元年(1875)建成,當時的奠濟宮、精工細琢,非常壯觀,到光緒23年又由張金發、江忠良等倡議重修更具規模,同時又在外木山購地為廟產。光緒21年,甲午割台之役,日軍自澳底登陸基隆港,清軍將廟充為武器倉庫。當撤退時,因所殘留的水雷爆炸,致使奠濟宮嚴重損毀。迨至光緒31年重修。民國12年再次重修,後殿升高為樓,移奉水仙尊王崇祀,但二次大戰後,奠濟宮遭炸燬,再加風雨侵蝕多年,宮廟已殘破不堪,到民國46年元月組成奠濟宮管理委員會,略為整修,到民國53年委員們以宮廟殘破,乃提議修建,除該宮自籌資金,修建中殿外,並由蘇德良、顏欽賢、杜伯英等士紳及地方人士捐資興建前殿及兩廊鐘鼓樓,而使基隆奠濟宮有今日之規模。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