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交大校友張財銘訪談

交大校友張財銘訪談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交大校友張財銘訪談

2020年交大資工系啟動交大電腦文物整理與數位化工作,除了整理出一批實體文物收藏,拍攝照片並進行詮釋資料撰寫外,也透過訪談多位交大教授與校友,串起屬於交大電腦文物與交大歷史的記憶。本件為2020年10月15日之訪談紀錄,由交大資工人員訪談交大資工74級畢業校友張財銘(現任樂學網總經理),他以學生的身分,回想學生時期如何操作這批電腦文物寫作業做研究,一點一滴累積起交大資工的雄厚實力。

張財銘回想當年念書時,都是用CDC Cyber寫程式作業。那時候不像現在的系計中幾乎所有機器都是交給學生來管理,所以當時的學生只能接觸到最外層的終端機,對於Cyber內部構造的運作就像是黑盒子一樣不太了解。學生要用的時候都要排隊,對學生來說,只要學校分配給自己的空間都能使用不會出問題就好。直到1986年,才開始有PC可以使用。同時代推出的小教授系列電腦與APPLE 2,都是只能進行一些小型作業,若要寫比較大的程式,還是一定要使用像CDC Cyber的大型電腦主機。

那時候還沒有USB也沒有光碟,儲存都是用磁帶, 因為其成本低廉且容易長時間保存,和讀取速度慢、需要驅動程式所帶來的安全性。當年如果是需要備份不常會用到的東西,使用磁帶機寫入磁帶為較方便的作法,磁帶也像是現在的外接硬碟,可以利用磁帶機讀入磁帶,並寫入原在磁帶機中的磁帶。

張財銘也曾見證Palm的短暫輝煌。他曾經擁有一台WorkPad,裡面只有一些簡單的app,用來記事、記帳,也沒有打字鍵盤,只能用手寫筆寫字輸入,而它會沒落的原因,就在於它的app太少,裡面的資料又只能單機使用不能上傳到其他地方。數年後問世的iphone智慧型手機,就是結合WorkPad與行動電話所延伸出的產品。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交大校友張財銘訪談 / 撰寫者:新竹市文化局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新竹市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600253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新竹市文化局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創作者
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
2020/10/15
媒體類型
影音資料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