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間鄉高地昔日林木蒼鬱,茅蓬叢生,為原住民高山族狩獵地帶,地名由來是因為地勢低窪,四周雨水長期淤積於此,形成沼地,經年濕潤,故名「湳仔庄」,後來在日治時期因「湳仔」 的發聲近於日語的「名字」音(NA-ma),故而改名為「名間」。
臺灣河川短促流急,雨量多集中在夏秋季,名間鄉因缺乏水利設施,清朝為獲得穩定水源,增加農業生產,先民乃捐地、捐錢、出力興建埤塘,修築圳路,引水灌溉,成立民間之水利組織。名間鄉的水利的建設始於乾隆初期(1740年代),當時地方居民因開墾土地之需要,乃出資開鑿水利,引水灌溉農田之民間灌溉事業,因為這是附近農民共同協力所興建,故稱為「協興圳」。乾隆32年(1767)濁水庄吳三枝向農民收買而由吳氏任圳長,並徵收水租當作埤圳的修復費用,進行修復工作,後改名為「永順圳」。
當時水圳的水源在初期是引沙連下堡濁水庄渡船頭的濁水溪溪水,這裡也是灌溉彰化縣境內的八堡圳引水源頭,名間鄉當時的灌溉區域是濁水村以及由湳仔庄到番仔寮庄至土牛內虎子坑間,隨後濁水庄吳義純(吳群英之父)及吳沛霖的祖父等,對吳三枝的後代租借永順圳一段時間經營至光緒10年(1884),其後由濁水庄吳群英、湳仔庄吳清在、吳鳳池等仕紳互相商量購買此圳作共同私圳,並加強圳路的拓寬及改善。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